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3:44    次浏览
本报讯(记者李文博)他是一名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,在京沪高铁项目上,他的施工日志因规范标准而作为样本在全线推广,被称为“刘洋日记”,在京沪高铁施工一线中风靡一时。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,刘洋立足岗位,钻研技术,运用创新理念对传统的工艺进行多项创新改革,其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、国家级进步奖2项、省部级奖励4项、中交一航局“金点子”1项。他本人先后获评第三届天津工人发明家,天津市奉献立功在本岗先进个人,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,一航局工人先锋岗。实习期间利用CAD制图成为“偶像”今年33岁的刘洋是中交一航局四公司第十一项目部副经理,作为一名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,刘洋在施工现场常常会面对许多技术难题,多年来,他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。他深知一个施工工艺小改进,将会给整个工程带来莫大的转机,带来的不只是施工效率的大幅提高,也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。因此,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功效,他常常理清施工重点、难点。2003年,还在实习期的刘洋就在天津解放南路项目中初显身手,利用CAD制图计算数据,解决匝道施工中模板制作问题,开始尝试利用数字模拟知识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实际问题,省掉了反复试验的麻烦,成为老技术工人心目中的“偶像”。在山西太原长风文化岛跨汾河学府景观桥工程中,他带领施工团队冒严寒顶酷暑,不断改进工艺工法,不分昼夜地奔波于钢筋笼加工场地和灌注桩施工现场之间,最终成功制作了灌注桩钢筋笼主筋直螺纹连接模具。按照他创新的模具进行施工,施工效率提升了3倍,施工质量也大大提高。同样在该工程中,他带领团队针对桥梁钢墩柱预埋件沉降问题进行技术攻关,成功研制出了桥梁钢墩柱预埋件基础调节托架。该托架在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毕后,可以调节构件的标高,该项创新成果也获得了国家专利。“刘洋日记”在京沪高铁被全线推广在困难和压力面前,刘洋能够调整心态,克服浮躁,沉下心来钻研业务,激励自己去直面施工中的困难,用创新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超越,“每克服一次困难我都能获得成长,学到新技术,然后就会积极去直面工作和生活。”刘洋认为,正是自己的这种心态,让他能埋起头来潜心钻研技术。在遇到施工难题时,他翻遍国内外资料,刻苦钻研,无数次深夜还在现场奔波,直至难题得到解决。在刘洋眼中,只有基本功扎实了,在现场遇到问题时,才能放开思路开展创新。他常说:“很多一线工人都有很多现场经验,遇到问题时,他们方法比较多。我们可以从他们这些方法中得到启发。”在京沪高铁项目上,他的施工日志因规范标准而作为样本在全线推广,被称为“刘洋日记”,在京沪高铁施工一线中风靡一时。正是凭着这种专业的积累,刻苦的沉淀,刘洋在工作中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30余项,技术攻关20余项,技术创新10余项,总结先进工法1项,并全部在施工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